当前位置: 首页 > 成果展示 > 控制与失控

控制与失控

2011年12月09日 08:36:26 来源:汉川市分水中心初中 访问量:219

吴向东

一位骨干教师在设计“观察水的特征”记录单时,把水的颜色、气味、透明度等诸多记录项一一详细列在表格中让学生填写。她期望学生通过观察,填写好了这些直接描连结论的项目,就可以轻易地归纳出水的几个特征。但事与愿违,学生居然没兴趣去做,当然也就影响了结论的得出。后来,我们把记录单改成开放式的,在观察项上只写了一个项目“颜色”,其他的观察项目由学生自己填写。教师提供的几杯水也不标识名称,而是只写标号,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它们是从哪里取来的水。这样的改进,试图把学生作为“解密”的人,作为自由探究者,设想“颜色”项能起到引导思考的作用,使学生有自由的空间.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确定从哪些方面观察水和做记录。“这样的改进,会不会使得学生的活动太乱太杂(失控)而不好收场(归纳出结论)?”疑虑在课后终于打消了——效果真的不一样,学生不仅探究的兴致高,而且对水的特征的认识也更加深刻。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时,不少老师习惯于给学生设计好所有的探究步骤,甚至提供完备的记录表和提示卡,让学生经历一场“完美”的“探究”和“思维”过程,以达到揭示科学奥秘——获得知识结论的目的。这种探究.是在教师的严密控制之下开展的,学生实际上很少有自由思考的空间。这种表面上“严谨”的“探究”,其实隐含着直奔结论的目的——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传授式教学,我们也可以称之为“伪探究”:“放得太开了,收不回来怎么办?”这样的疑虑司空见惯。

“课堂教学失控”是许多老师在上科学课时最担心出现的状况之一,他们期望课堂中发生的一切都在自己的预期中,一切都期望在自己的掌心中,久而久之,我们的学生都快成了“探究”步骤设计中的“玩偶”或“傀儡’’了。难道放开了真的那么可怕?科学探究失去丁教师的控制难道真的那么可怕?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”,老子的这句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:当教师太想作为(控制)时.可能套起到相反的效果,而当教师适当地无为(失控)而为、顺其自然时,却往往能达到理想的成效。

美国著名的《连线》(wmd)杂志创始主编凯文·凯利在《失控》一书中对自动化机器的“控制”与“失控”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后认为:智能控制要体现为无控制或自由,施加的是无形的影响,愚蠢的控制体现为外来的辖制和以炫耀武力造势。对机器的智能控制都在追求“无控制”、“自由”和“无形的影响”,联系到教师对课堂中探究活动的控制,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转译:对探究的控制体现为无控制或自由.智慧的课堂调控施加的是无形的影响,糟糕的探究体现为教师的辖制,以所谓“严密”的探究步骤造势。一切探究活动的设计首要的是服务于学生自主的学.而后才是教师的教。在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中,教师可能最习惯的就是对控制的设计.而对无控制的、自由的、自主的探究活动的设计却关注不够。在与许多老师讨论探究教学的设计时,他们都会说:“我当然考虑了学生!我设计这个活动,学生极可能会这样反应,他们这样反应.我套设计下一个活动来推进一”可问题往往就出现在这里,我们不自觉地把学生当成了“推一推就动一动”的机器。教师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的学,而是教师的教,是从教出发的控制,这绝不是智慧的控制。所以,对探究的控制应当是“有所为,有所不为”的。我们设计的记录单和提示卡绝不是为了限制思考的范围,探究的步骤也绝不是为了控制学生的活动范围,而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范围更开阔、活动范围更广,使得学生的学习多姿多彩,使得探究性的学习真的在学生身上发生。

相信学生,把学生的自主探究放在教学设计的核心位置.把握好控制与失控之间的平衡.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。

编辑:刘思荣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汉川市分水中心初中 特此声明。